作者:廖珮如
始終在鎂光燈下的焦點
如果各位有跟上今年的奧斯卡入圍名單,不知是否有看出另一個端倪,這次入圍名單中,恰巧出現了兩部電影,以美墨間的毒品為主題,也就是以最佳攝影、最佳配樂和最佳音效剪輯入圍的《怒火邊界》(據說還有續集),以及入圍了最佳紀錄長片的《無主之地》。
關於毒品議題的電影還有,2013 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得主阿瑪特‧艾斯卡藍特(Amat Escalante)所拍攝的《毒粉風暴》(溫馨提示,這一部極其血腥殘忍,沒有心理準備請勿觀賞),以及 2013 年地理頻道推出的「Narco Bling」都是在講述墨西哥毒梟的故事。
毒品不只存在於電影或影集,也時常成為國際新聞的主角,像是 2014 年開始墨西哥 43 位學生在抗議行動後下落不明、誓言反毒的市長墨西哥特米斯科市長莫塔(Gisela Mota)新官上任第二天就被謀殺、矢志對抗毒梟大難不死兩次後最終被棄屍荒地的前市長瑪麗亞·桑托斯(María Santos Gorrostieta Salazar)、美墨高牆邊界防堵運毒(但不幸地他們忘記人的祖先是猴子而且人類還沒忘記爬牆這個技能)一直到最近的運毒地道。
甚至,就算只注意八卦小道新聞,或許也會對墨西哥販毒集團的火辣美女 Claudia Ochoa Felix ,以及她訂製的粉紅色 AK47 步槍印象深刻。同樣有訂製步槍的還有,先前被捕的墨西哥販毒組織首腦 Ramiro Pozos Gonzalez ,而他則是選擇金色為主調,用金色子彈來搭配他的黃金 AK47 。
喔,對了,還有矮子古茲曼(Joaquin “El Chapo” Guzma)那條讓寬敞無比還有軌道摩托車,以及通風設備的二度越獄通道,即便在半年後又被緝捕歸案(因為他跑去拍電影行蹤曝光),不過想必綽號矮子的古茲曼也會想到其他方法,再來一場金蟬脫殼。
良善為噩夢之始
雖然是鄰居,但美國與墨西哥兩國之間關係並不和諧,特別是在毒品與黑道方面,長期累積許多衝突,彼此互相指責。
在《毒梟之國》的書中,將這些恩恩怨怨把歸因到百年前,1914 年美國通過管理鴉片,及古柯鹼處方化的哈里森法案,作為這場美墨毒品戰爭的起,自此之後,禁毒令則成了盤旋在墨西哥頂上不曾散去的百年惡夢。
原本立意良善的禁令,讓原本合法的藥物再也無法取得,龐大的消費人口自然轉向地下黑市,老人家常說,賠錢生意沒人做,殺頭生意搶著做,加上地下交易還不用課稅不用店面,窮鄰居墨西哥當然做。
在書中的其中一章「無主之地」裡,導演訪問其中一名毒品製造者明知違法為何要販賣毒品,對方的答案很簡單,蒙著面(還穿著當地反制毒梟的警備隊制服)的他說:「因為毒品最好賺,我想像你們一樣有錢,去環遊世界。」
成對的破壞者
如果毒品的地下市場只有毒梟把持,墨西哥絕對不會落到現在這個境地,不幸的是,在大批的利益入口袋後,毒梟就開始收買公權力,當被收買的警察、甚至是腐敗的軍人,最後甚至用暴力脅迫剩下少數未被收買者,這個地下市場便逐漸地長成可怕的怪物。
這樣的流程在書中「怒火邊界」一章成為主要的故事線路之一,被收買的軍警在體系中流竄,甚至特種軍人最後還直接擔任毒梟的暗殺隊伍,加上壞鄰居美國不只提供消費者(毒癮者)同時也提供武器,擁有強大的武力後,讓地方毒梟逐漸站穩腳步帶著墨西哥往更可怕的噩夢前進。
墨西哥政府不是沒有嘗試過清理門戶,然而這批勢力已經太過龐大,無法清除。更諷刺的是,掃除政府裡的毒梟內應後,反而讓各地毒梟更不受控制,就算少了上頭政府的情報仍可透過下線軍警獲得,剿清首領後,很快就會有下一任取而代之,甚至是更為血腥的地盤和毒品生意爭奪。
政府所有的行動都指向更為混亂的結果,而這他們始終學不會的教訓,使得百年的美墨毒品戰爭歷史一再重演。
無主之地的怒火邊界
前面我們提到,國內軍警與毒梟讓墨西哥像是一處沒有法治的無主之地,而美國政府以及目前的總統候選人不時進來攪局刷存在感,則在美墨之間造出一條怒火邊界。
大批貧窮的墨西哥人,為求生存選擇偷渡邊界,進入美國。
美國人開始害怕自己的生活、文化、經濟被他們的鄰居影響,尤其害怕他們把毒品、犯罪帶入美國。
最明顯的例子隨著美國總統大選,川普爭議性的言論便可知一二,凡舉「墨西哥移民為美國帶來毒品,帶來犯罪。他們是強姦犯」、「我國主要城市的大量暴力罪案都是黑人和西班牙裔人幹的」、「墨西哥政府更聰明、更狡猾,他們把自己國家的壞人送到美國來,他们才不願意在這些人身上花錢」,甚至是「無主之地」一章中出現在片頭私人組成的部隊「亞利桑那州邊境偵查兵」,他們主要任務是逮捕潛入國境的墨西哥人。
美國再次對他們的窮鄰居顯示出他們的敵意。但他們無意改變現狀,又或者說,他們想改變的現狀大抵是「千錯萬錯都是 They 的錯」,只要墨西哥的人(還有毒品)不來美國,美國幾年後就沒有謀殺犯、沒有妓女、也沒有犯罪和毒品。
這種試圖澄清、並重塑自我,定義他人的不安全感,正是讓川普在美國部分民調中一片大好的原因。
毒品合法化聲浪中的未來
近年來,不只墨西哥國內,包含聯合國前總理安南都開始呼籲,將毒品合法化的停止,並停止吸毒者的污名化,但毒品合法化不表示所有吸毒都無罪,相反的,可能要必須面對吸毒這件事就是一種必然的存在,只是將需求引導至大麻等軟性毒品上面,同時加強衛生教育與等宣導,並如同菸品一樣,對軟性毒品課與重稅來取代懲罰,然而許多國家仍對此提議相當反感,但深受毒品之害的國家,如墨西哥和哥倫比亞,則紛紛開始執行此政策。
即便書中提出不少執行毒品合法化(嚴格來說是大麻合法化)後成果良好的數據,但美國的仍抱持疑慮,各界撻伐的聲浪亦未減少,這場因為毒品禁令而引起的墨西哥惡夢,究竟能不能在毒品合法化中結束?恐怕仍是遙遙無期的企盼。
小國與大國
如同書封(甚至是書腰)上所寫的,小國對大國的倚賴始終是最不可靠的一件事,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其他國家怎麼可能撈到半點好。
但是話說回來,不靠美國可以嗎?
墨西哥的氣候正巧就適合大麻鴉片的生長,如同台灣農民看到什麼東西價格好,就會想趕潮流跟著撈一筆,墨西哥農民豈有不諳此理的可能?即便書中將情況惡化歸咎到墨西哥與美國簽訂農業協定,但就筆者看來,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墨西哥最糟的就是,所有的經濟層面都朝美國倒過去,站不穩自己腳步,也不想學會站穩,只往大國靠的結果,就是靠得太近,導致美國打噴嚏墨西哥就發燒,無論是墨西哥的地上或地下經濟,皆仰賴美國,而當美國經濟崩盤的同時,墨西哥的經濟則是比崩盤更加絕望。
書中未提在美國毒品禁令時,墨西哥是以什麼樣的貿易和作物為大宗,只能知道在毒品禁令後,毒品交易開始在墨西哥的土壤中逐漸發芽。書中絕大部分都把美國因素已相當的篇幅和比重的放在影響局勢當中,墨西哥政府則以一個盡責的配角去飾演他只有服從的戲碼。
美國自然對美墨邊界的混亂責無旁貸,然而是否能全部歸咎給美國?
同樣,書中內容也令人不禁反思在中國陰影底下的台灣,當人們都想要一起賺個順風錢整個靠攏過去的結果,是否也會會和墨西哥有一樣的未來?
書中有一段篇幅不大,卻令人膽戰心驚的描述,就是美墨邊界加工出口工業區設置。加工區從一開始的前景看好,到最後因為過度投資,導至在美國經濟崩盤時,加工區不幸淪為貧民區,這一段「地面」經濟崩潰的過程,怎麼能讓人不再三反思呢?
本書評為說書 Speaking of Books與洞見國際新聞評論網合作計畫。本文轉載自:洞見國際新聞評論網。